梅州进出口贸易培育新业态,从“卖全球”到“修全球”
今年前5个月,梅州市进出口4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其中出口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进口15亿元。日前,汕头海关统计的梅州外贸数据出炉。
变“企业跑腿”为“干部跑腿”,培育新业态从“卖全球”到“修全球”,以智慧赋能推广“云签发”等便利通关措施……一目了然的数据背后,是梅州企业、海关等多方合力,面对逆势寻求突围之道的久久为功。

今年前5个月,梅州市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1%。图为梅州综保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呈四大亮点
总体趋势“质升量稳”
梅州海关是受汕头海关直接领导,按授权负责梅州市范围内海关各类管理工作的隶属海关。据梅州海关分析,今年前5个月梅州外贸主要呈现四大亮点。
一是加工贸易、保税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前5个月,梅州市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0.4亿元,占同期梅州市进出口总值(下同)的43.1%。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9.5亿元,增长20.5%,占41.3%。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7.4亿元,增长14%,占15.6%。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前5个月,梅州市民营企业进出口25.3亿元,增长1.4%,占53.4%,其中出口18.1亿元,增长2.3%,进口7.2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0.7亿元,增长11.9%,占43.7%。
三是机电产品出口占五成以上,橡胶轮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附件出口势头良好。前5个月,梅州市出口机电产品17.5亿元,增长3%,占同期梅州市出口总值的54.5%,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部件2.9亿元,增长73.3%。同期,出口橡胶轮胎3.3亿元,增长40.9%;出口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5.2亿元,增长11.4%。
四是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增势明显。前5个月,梅州市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3.3亿元,增长119%,占同期梅州市进口总值(下同)的22.2%。进口非货币用金5.3亿元,增长14.8%,占35.4%。进口机电产品2.5亿元,占16.6%。进口煤及褐煤1.7亿元,占11.4%。

每年2-7月,是圣诞用品出口的高峰期。每到这时,工人们便会忙个不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作为开放型经济重要平台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对梅州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在梅州市政府出台的《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中,涉及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就有11条。这些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跨境电商、外资落户增资扩产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和奖励,特别是对重大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集聚发展。同时,还出台孵化园、厂房、仓库租赁优惠办法,对符合条件租赁的项目,最高可给予100%租金扶持。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梅州综合保税区正努力打造成为推动梅州苏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梅州综合保税区设有海关报关大厅,梅州海关派出综保区工作科在综保区办公,负责日常海关监管、查验等工作,服务得到了企业认可。
“综保区管委会和梅州海关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都非常好,办事效率和办事速度也特别高。2023年10月,在得知我们公司的设备通关需要人工审核才能通过的情况后,综保区管委会和梅州海关连夜加班加点快速启动相关手续,让设备能够顺利进场,如期投产。”加贝实业(梅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志福介绍,变“企业跑腿”为“干部跑腿”,外资企业公证文书的获取时间从常规一个月压缩到了一星期,半天内办完营业执照、刻制印章、开通外资账户等手续,让加贝实业从签约到投产用时不到2个月,创造了梅州综保区项目落户“新速度”。
梅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梅州海关将扎实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助推梅州外贸“质升量稳”,为梅州市外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零”的突破
两项创新业态落地生根
大约一年半前,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了两项“零”的突破——跨境电商和保税维修两项创新业态在这里落地生根,标志着梅州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既要“卖全球”还要“修全球”。在梅州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科副科长张天亮看来,尤其是保税维修业态的开展,让梅州对外贸易的内涵突破了传统的有形产品出口,拓展到无形的服务出口,对梅州进出口贸易的意义重大。
“简单点说,保税维修就是销售到国外的产品需要售后维修服务了,就从国外来保税区维修,不出区再回到国外区,省去了报关等一些手续发生的办理成本和费用成本。”梅州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科副科长张天亮介绍,北亚科技则是首家进驻梅州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维修服务的企业。去年7月,同类企业鑫仑科技也进驻梅州综合保税区,短短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000多万元货值的维修业务。

梅州国际陆港集装箱作业区。受访者供图
这两项创新业态的发展,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和梅州国际陆港的“区港联动”功能息息相关。通过“区港联动”、无缝对接、协同发展,梅州综合保税区能够有效克服梅州“不延边、不靠海、不临空”的区位劣势。企业的进出口货物在梅州综合保税区高效便捷通关后,在“家门口的港口”——梅州国际陆港直接“提还箱”,进一步简化进出口手续、降低物流成本,形成“海铁联运、山海联动”的物流新通道,将打造成为区域性“公铁海”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构建更快捷更便利的物流通道和货运集散、内畅外联的发展格局。
梅州国际陆港由梅县区与广铁集团合作共建,总投资5.3亿元,面积1000亩(100亩位于梅州综合保税区范围内),是具备国际陆港集装箱业务、保税物流等货运运输业务的铁路物流园,设计年吞吐量初期155万吨、中期208万吨、远期360万吨,2022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7月起,梅州国际陆港顺利试运行,成功打通到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的海铁联运通道,为梅州及周边地区外贸企业开辟了物流新通道。2023年10月,梅州国际陆港协调众多大型船公司,将近百个外贸海运空箱提前存放在梅州国际陆港,为地处内陆的梅州企业提供“家门口提还箱”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
2023年12月28日,梅州国际陆港正式挂牌运营,与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签订内陆港协议,成为盐田国际在全国的第13个内陆港,更是粤东地区首个内陆港。该港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实现港口功能前移,共享码头资源,享受码头额外堆存期,让企业享受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新模式和“港口就在家门口”的便利,有效加强梅州综保区与梅州国际陆港的“区港联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协同联动发展。
“国际陆港的建成,让梅州可实现沿海港口功能前移,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可开展‘海铁’‘公铁’多式联运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老班列等业务。”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总经理蔡旭臻介绍,该公司承运的进出口货物目前有六成通过铁路运输到深圳盐田港,其余走深圳蛇口港、广州南沙港等。
去年7月,梅州国际陆港与广州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挂牌成为广州港合作内陆港。目前,梅州国际陆港已开通至盐田港、蛇口港、大铲湾、南沙港和黄埔港等港口的多条海铁联运路线,成为畲江、兴宁、五华的工艺企业和丰顺电声企业的常态化“出海口”。梅县高端铜箔企业则通过“区港联动、海铁联运”,逐步实现“铜材买全球、铜箔卖全球”。
■一线实践
智慧赋能“云签发”助农产品“走出去”
机械手从传送带的菌瓶中“掰下”金针菇,工人们娴熟地将金针菇进行标秤、装袋、密封、打包。曾经广泛在工业领域应用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如今也成为了梅州一些出口型农业企业的宠儿。位于丰顺县的广东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我们以生产金针菇为主,采用现代工厂化生产模式,年食用菌产能超6.5万吨,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广东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名瑯介绍,该公司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多数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今年5月前后出口的一批食用鲜菌总量达到了15.7吨。
菌菇拥有“菜中之王”“素食之冠”和“药中珍品”的美誉。近年来丰顺县大力支持菌菇产业发展,丰顺金针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荣获中国工厂化食用菌优秀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称号。如今,从丰顺县产出的食用菌不但受到国内消费者喜爱,走出国门后也受到海外市场青睐。
“新鲜的食用菌味道更鲜美,更受市场欢迎,但受鲜菌水分含量高、保质期短等因素影响,它们对保存条件和运输时效的要求严格得多。”徐名瑯说,为助力食用菌抢“鲜”出口,梅州海关开辟冷鲜食用菌查验通关“绿色通道”,大力推广“云签发”模式,实行单证签发“立等可取”,现场查验“随约随检、合格即放”,打造食用菌出口的“高速路”。
梅州海关还发挥风险预警机制作用,强化技贸措施信息收集,向辖区食用菌企业推送境外风险信息,为企业顺利出口提供技术支撑。“海关时常会和我们企业互动,包括产品质量、抽检、包装等工作都给予了贴心指导,帮助我们把好产品质量关。”徐名瑯表示,产品生产和运输出口方面,海关与其公司基本做到了无缝对接。
作为农业大市,梅州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一直以来自然环境优越、资源禀赋突出、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产品出口在梅州市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梅州出产的鸽血、柑橘、果汁、金针菇、大埔蜜柚等特色农产品,近年纷纷进军海外市场。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梅州市出口农产品2140万元,同比增长121.7%。
“不仅越来越多当地优质农产品踏上了海外征途,许多农业企业也由此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纷纷抢占‘走出去’先机,为梅州转变生态资源为生态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梅州海关查检一科副科长王文军介绍。
为服务梅州特色农产品高效出口、助推乡村振兴,梅州海关全面梳理各县(市、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分布及规模,分析潜在增长点、出口点及产业发展点,“一县一策”制定符合县域特色、匹配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海关监管服务措施;强化源头管控,降低病虫害、农残和重金属污染等风险,推动优质农食产品出口“提质”;突出智慧赋能,积极运用全天候申报、预约查检、证书“云签发”等便利化措施,助力特色农产品搭上出口“快车道”。去年,梅州国际陆港首次通过铁路冷链运输模式,成功将100吨柚子从陆港发运至盐田港,远销海外。
■一线亮点
梅州与非洲贸易同比增长近92%
2025年是中非“十大伙伴行动”落实的关键之年,贸易繁荣伙伴行动是其重要内容。6月12日至15日,主题为“中非共行动 逐梦现代化”的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这是今年中国同非洲国家在经贸领域最为重要的交流活动之一。据《经济日报》报道,2024年中非贸易额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随着中非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梅州企业与非洲的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合作不断深化,“梅州制造”在非洲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广阔。日前,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购自非洲国家的1400多吨电解铜经海铁联运班列抵达梅州国际陆港,随后进入梅州综合保税区通关、保税仓储。
生物医药、锂离子蓄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非洲市场的青睐。近日,经梅州海关监管,梅州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货值约5万元的电解质分析仪顺利出口肯尼亚。
“借助梅州综保区、梅州国际陆港‘区港联动’模式和‘海铁联运’通道开展进口,帮助企业节约了30%左右的物流成本。”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总经理蔡旭臻说,这些举措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在物流方面的难点堵点,实现增效、节能、降本。
据梅州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梅州市对非洲进出口4.3亿元,同比增长91.7%,对梅州外贸活跃度拉动效应明显。
为推动“梅州制造”更好地出口非洲市场,梅州海关深入重点企业开展调研走访,掌握产业规模、产品特点、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依托“关长送政策上门”“问题清零”等长效服务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制定通关方案。
为不断夯实非洲商品进口,梅州海关精准施策,不断加强关、港、铁联络配合,多维度释放改革红利,引导企业灵活使用“一票多车”通关模式,指导企业应用公式定价政策,保障“非洲产”顺畅通关。
“针对部分企业对非洲产品规定、贸易政策了解不全等难题,我们还定期开展外贸分析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指导出口企业关注国外技术标准,结合非洲市场特点进行产品研发,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匹配非洲市场需求。”梅州海关综保区工作科科长郭向东说,梅州海关将继续落实好各项通关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实举措积极服务推动梅州对非洲进出口贸易,为梅州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廷睿
通讯员 汪佳
【作者】 李廷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