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临泉:俺们的丰收田懂“精算”
夏日雨后,临泉县杨桥镇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玉米苗整齐列队,舒展新叶,犹如等待检阅的“绿色军团”。
种了20多年地的“老把式”潘克亚蹲在地头,手指轻轻拨弄着玉米苗,笑得合不拢嘴,“瞧瞧这苗距,跟尺子量过一样,比仪仗队还整齐!”
会“呼吸”的播种机,让老潘种田省种又高效——新型气吸式播种机像精准的“种子分配师”,以“气吸”方式一粒一粒“吐”出种子,播种时比传统方式节省10%的种子,且行距比老潘用尺子量的还准。
更神奇的是,这台机器还会“一心二用”:一边开沟,一边像“铺水管工”一样把滴灌带埋好,让每粒种子享有“定制级”水肥供给,从出生就住进“精装房”。
“今年夏种期间,这家伙一天能种100多亩地,又快又准。”安徽农发黄淮种业总经理杨峰介绍,新型气吸式播种机还装有北斗导航系统,高精度的开沟设计,能够让农田在暴雨后迅速排涝,为丰收打牢基础。
“这就叫‘精打细算’种庄稼。”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楠说,新技术不仅让玉米“吃得好”,还特别“环保”:每亩地能省下150吨水,少用小半袋化肥。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5年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临泉落地,该县26个乡镇同步推进10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水肥一体机、智能过滤器、产量精准调控系统等在田间“各显神通”,原来一亩地种4500株玉米,现在能种5500株,预计亩均增产200斤。
科技赋能粮满仓。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说,“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颍淮沃野上,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新品种、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提单产、籽粒互作脱粒技术降低损失率……从种子到收成的全流程“精算”,勾勒出阜阳农业的丰收科技图景。
颍上县金唐庆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农田里,青翠的大豆苗间鲜见“漏网之鱼”——在午收时“逃逸”的麦粒。
“看,手掌大的地方,‘逃兵’不超过3个,我们的机收损失率稳稳控制在1.2%以下。”大豆田里,合作社负责人罗应利脸上写满自豪。
这一切都归功于今年午收期间,罗应利从佳木斯调配的6台凯斯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这些配备籽粒互作脱粒技术的智能农机,不仅完成了合作社1260亩小麦的收割,还服务周边上万亩农田。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跑粮”,罗应利组建了一支“技术控”农机手团队,这些“田间精算师”既熟悉机械性能,又将减损意识融入每道操作工序。有着20年作业经验的农机手陈冬星介绍:“拨禾轮要悬在作物的‘黄金分割点’——三分之二高度,高一分就打落籽粒,低一分会缠住秸秆;滚筒间隙更要随时调整,潮湿时收紧些,干燥时放松点。每一个参数都精准设置,这样才能保障颗粒归仓。”
站在田埂上,罗应利算了一笔特殊的“丰收账”:得益于机收减损,今年午收,千亩农田“抢回”超过2.5万斤粮食,相当于“捡回”20多亩地的收成。
全媒体记者 储思路 通讯员 武艳 王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