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巧手做鱼钩 驿站“链”幸福
“来,搭把手!这是刚到的三万件货……”雄安新区容西片区飞泉社区春淀北苑楼院长陈浩博搬着两大包鱼钩、渔线等零配件,快步走进社区网格驿站。
8月26日,记者走进飞泉社区网格驿站,十多位居民正围坐在一起,专注地进行渔具配件制作。每一个成品都由多个细小零件组成,看似复杂,其实很容易上手。说话间,陈浩博就向记者演示了一遍制作过程。
网格驿站,飞泉社区的党小组会、小区协商议事会、居民的大小事务常在这里协商解决处理。为了延伸服务链条,响应群众需求,今年3月,在社区的安排下,这里增加了一项新功能——打造“零工工坊”,曾经的“议事桌”变成了如今的“致富桌”。
“网格驿站建立的初衷是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后,不仅能替大家解忧,还能帮大家增加收入。”飞泉社区便民服务站副站长郝佳星说。
初期筛选零工项目时,安全性和操作难度是大家最关心的。为此,陈浩博前前后后往廊坊市固安县跑了十几趟,最终敲定了现在的渔具组装项目。该项目安全性高、操作简单,自8月1日启动以来,固定前来做零工的居民已有20多人。
现在,社区“议事桌”变成“致富桌”的消息,已经在十多个“社区就业服务”微信群里传开。不少人主动找上门,希望利用空闲时间做点零活补贴家用。半个月前,48岁的回迁居民任会红加入了渔具手工制作队伍。“回迁后一直在家闲着,现在步行十分钟就能到驿站做零工,一天几十块钱,日常买菜的钱就够啦!”任会红笑着说。
飞泉社区共14个小区,回迁居民8000余人,40至60岁的女性占比达13.6%。他们当中,不少人像任会红一样待业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想着找份工作挣点钱。“零工工坊”不仅在家门口满足了她们的就业需求,更让大家找到了幸福感和归属感。
“这个活儿好上手,做700个能赚50元左右。你看,现在我正在做的两种新款鱼钩、渔线,不仅更容易操作,同样的工作量还能多挣70块钱呢!”任会红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说。
小小的鱼钩、渔线制作,连起了居民的钱袋子,也织密了基层服务的“连心网”。一间小小的社区“零工工坊”,让回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郝金钰)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