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天山脚下的现代化冲刺

2025-08-30 13:34:00

2024年,新疆哈密市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3%,全疆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9%,同样位居全疆首位……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哈密市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向“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加速冲刺的坚实步伐。

从资源富矿到产业高地

哈密市通过系列改革举措释放发展动能,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哈密市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煤炭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推动煤炭产业完成“从一块煤到一滴油、一方气”的转型,国内首套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装置等相继落地投产,累计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形成煤炭深加工产品规模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利用规模340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2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7亿立方米/年,年需煤量超4000万吨,产值超500亿元。

哈密市并网电力总装机规模348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67.8%,居全疆首位。今年6月投运的“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实现绿电7毫秒送达重庆。

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突破:全疆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本地化生产率超70%;氢能示范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重庆(新疆)算力基地首批算力点亮,17家企业入驻为“东数西算”提供“哈密方案”。

产业均衡发展,哈密市经济结构更趋稳健。农业领域以“哈密瓜IP”为牵引,通过平台建设,推动8万亩种植基地升级,年产17万吨优质哈密瓜80%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服务业则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点,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形成“工农互促、三产融合”的良性循环。

从边疆小城到区域枢纽

产业蓬勃发展为城乡建设注入活力,哈密市以系统性改革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哈密市实现与天津港、重庆港等互联互通,公铁联运基地年承运量600万吨。通过与星星峡综合服务港、老爷庙口岸联动,吸引各类出境货物在哈密陆港中心报关、集结,构建中欧(中亚)班列集拼集运节点。

交通的便利带动了文旅产业繁荣。哈密市深挖雅丹地貌、草原风光等资源,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85.34万人次,旅游收入63.79亿元,“文旅+”模式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面貌也在持续更新。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从改造城中村到新增停车位,哈密市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更美丽,众多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形成“城带乡、乡促城”的发展格局。

从基本保障到民生提质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我们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工作。”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就业、社保织密“安全网”。今年上半年,通过52场招聘会、1.08亿元稳岗扩就业补贴、121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205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9889人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社保实现“应保尽保”,64.81万人次参保,1.58亿元补助资金惠及城乡居民。

医疗、教育彰显“公平性”。紧密型医疗集团让检查结果互认互通,1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落地,地方病发病率持续走低。中小学健康关爱工程、研学实践基地建设,让教育资源更均衡。

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哈密市以“有形有感有效”举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哈密教学研究实践基地落地,30余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证研究成果问世,《惟舞伊州》《大海道》等文艺精品浸润人心。

七十载风雨兼程,改革脚步从未停歇。如今的哈密,在产业升级中夯实基础,在城乡融合中拓展空间,在民生改善中凝聚共识,继续保持奋进姿态,为新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张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