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首富与宁德时代掰手腕
文 | 万联万象,作者|时楠,编辑|小峰
在4月最新发布的2024年户储电芯出货量全球榜单中,一个叫瑞浦兰钧的公司,悄然爬升至第二位。
人们对这家企业颇为陌生。但它身后站着的,是鼎鼎大名的钢铁巨子青山集团和中国钢铁首富——项光达。
钢铁首富布局新能源,看似意外却又早漏端倪。并且,他所对标的选手,正是多年储能出货量排名第一的行业翘楚——宁德时代。
这场巨人竞赛,注定精彩非凡。
01 红海出青山
在浙江温州瓯江口的一片滩涂上,1988年诞生的青山特钢厂房里,项光达正带领工人们调试着二手轧机。这个总投资仅300万元的小厂,当时在宝钢、鞍钢等国有巨头的阴影下艰难求生。
谁也不曾想到,三十年后这里会走出一个掌控全球近八分之一镍资源的产业帝国。
1998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当国内同行还在依赖进口镍板时,青山集团率先突破RKEF镍铁冶炼技术,将不锈钢原料成本直降40%。这项被业内称为"点石成金"的工艺创新,让青山在2003年不锈钢产能暴增至100万吨,相当于当时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2009年的印尼考察彻底改写了行业格局。项光达发现,全球已探明的红土镍矿储量中,印尼占18.7%,但开发率不足5%。"就像坐在金矿上要饭。"他在董事会上用温州话比喻。次年,青山联合八家中国企业在印尼Morowali砸下47亿美元,建设全球首个"镍矿-发电-冶炼-轧制"一体化工业园。这个被当地称作"中国速度"的项目,仅用28个月就实现投产,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热轧卷板直接装船运往欧美。
到2013年,青山已构建起从苏拉威西镍矿到广东不锈钢制品的完整产业链,镍铁生产成本较同行低32%,这项优势在2014年LME镍价暴跌时成为救命稻草——当全球60%镍企亏损时,青山利润率仍保持18.7%。
真正的战略转折发生在2015年。
彼时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达3亿吨,项光达在年度经营会上抛出"三个三分之一"理论:未来青山利润1/3来自钢铁、1/3来自新能源、1/3来自衍生投资。这个看似激进的目标,源自其技术团队在电池材料领域的意外发现——采用青山镍铁制备的三元前驱体,振实密度比行业标准高出15%。
2016年与宁德时代的技术交流会上,对方采购总监无意间透露:"你们要是能做电池,成本能比我们低两成。"这句话成为瑞浦兰钧诞生的催化剂。
在产业链布局上,青山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2017-2019年间,其通过"淡水河谷印尼股权置换"获得全球最大镍矿20%权益,收购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又在阿根廷布局盐湖提锂。
这种"镍-锂-钴"三角布局,使得2021年碳酸锂价格暴涨时,瑞浦兰钧原材料成本比同行低37%。更隐秘的是其金融运作:2022年LME镍期货逼空事件中,青山通过国储调节和印尼镍铁增产,不仅化解了百亿美元空单危机,还顺势建立了镍现货定价权。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事件后青山系镍产品交易占比从12%升至19%。
项光达和青山的储能梦想,万事俱备。
02 储能闪电战
2019年3月的上海储能展上,瑞浦兰钧首款280Ah电芯亮相时,展台冷清得连礼仪小姐都在玩手机。
没人注意到这款产品的特殊之处——其采用的"短极耳+多极组"设计,使内部阻抗降低40%。这个后来被命名为"问顶技术"的创新,源自青山材料实验室与浙江大学的一场偶然合作。
当时课题组发现,将极耳长度缩减至传统设计的1/3,配合新型电解液浸润工艺,竟能实现76%的体积利用率。"就像把行李箱的收纳空间重新规划。"。这项突破让瑞浦兰钧在2022年推出130Ah储能电芯时,循环寿命直接做到12000次,比宁德时代同类产品高出2000次。
市场开拓更像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2021年欧洲户储市场爆发初期,瑞浦兰钧避开德国主战场,转而支持意大利经销商Growatt推出"电池+逆变器+安装服务"套餐。其独创的模块化设计,让家庭用户能像搭积木一样扩展容量,安装时间从8小时压缩到90分钟。到2022年底,这个定价比Sonnen低25%的方案,已抢下南欧12%市场份额。
产能扩张则上演着"中国速度"的升级版。广西梧州50GWh基地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1个月,秘诀在于完全复刻印尼工业园的"垂直整合"模式:厂区自建锂云母提纯车间,通过青山专列运输的镍豆直接加工成前驱体,连pack箱体都用自产不锈钢。这种模式使得其2023年Q1的制造成本降至0.48元/Wh,同期宁德时代为0.57元/Wh。
人才争夺同样精彩:2022年挖储能行业高级人才时,瑞浦兰钧开出的不仅是超级年薪,还有"技术路线自主决策权"的承诺。这些主导过CTP研发的专家,到任后立即重组了研究院架构,将钠离子电池团队编制扩大三倍。
技术路线的选择堪称惊险一跃。当行业还在争论三元锂与磷酸铁锂孰优孰劣时,瑞浦兰钧在2020年就砍掉了全部三元产线。这个决策基于项光达团队推演的"三因素模型":储能市场度电成本敏感度是动力电池的1.7倍、铁锂循环寿命优势在电网级应用中可放大至2.3倍、全球镍资源争夺战将推高三元成本曲线。
事实证明该判断极具前瞻性: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中,铁锂占比已达87%,而瑞浦兰钧凭借提前布局,其280Ah电芯在国内大型储能项目中标率高达64%。
到2024年,瑞浦兰钧的储能电芯已经杀入到全球各个细分领域的前三,成为储能行业上升最快的公司之一。2025年,更是开年便建设新的能源生产基地,并向飞行器能源解决方案方向进军。
03 巨人功守道
在新能源产业的棋盘上,宁德时代与瑞浦兰钧的对弈堪称当代商业史上最精彩的攻防战。
这场较量远不止于电池性能的比拼,更是两种产业逻辑的终极碰撞。2023年财报显示,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达到惊人的155亿元,相当于瑞浦兰钧全年营收的1.2倍。这笔巨资催生的技术成果令人震撼:第三代CTP技术将系统能量密度推至255Wh/kg,M3P电池实现210Wh/kg能量密度下-30℃低温性能衰减不超过15%,这些数字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但瑞浦兰钧的应对颇具智慧——其研发团队发现,在储能领域,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比能量密度更重要。通过改良电解液配方和优化极片压实密度,他们的280Ah电芯在45℃高温循环测试中,容量保持率比宁德时代同类产品高出8个百分点。
产业链布局的差异更为明显。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立的海外研发中心,聚集了来自宝马、博世的200余名工程师,专注于高镍体系开发;而瑞浦兰钧则在印尼纬达贝园区打造了"采矿-冶炼-前驱体"一体化基地,镍原料到厂价比宁德时代低40%。
这种优势在2023年LME镍价波动时尤为突出:当宁德时代被迫将三元电池售价上调5%时,瑞浦兰钧的磷酸铁锂电池价格反而下降3%。不过,技术代差的风险始终存在——宁德时代已建成的6座"灯塔工厂",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每1.5秒产出一个电芯,而瑞浦兰钧最先进的广西工厂节拍仍需3.2秒。
回收体系的建设折射出两家企业的战略思维差异。宁德时代在全国布局的2300个回收网点,像毛细血管般深入县级市场,其独创的"以旧换新"模式让退役电池回收率提升至92%。相比之下,瑞浦兰钧的600个网点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但其与法国苏伊士集团合作开发的湿法回收工艺,能使锂回收纯度达到99.9%,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
这种"少而精"的布局,恰是项光达"不做最大,但求不可替代"经营哲学的体现。
04 结语
"未来五年,我们要在三个领域做到不可替代——镍资源掌控力、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回收网络覆盖率。"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赛中,项光达曾在内部讲话中如此强调。与之呼应的是,宁德时代曾毓群在新年致辞中提出"三个超车":技术迭代超车、全球化布局超车、商业模式创新超车。
两位产业巨头的战略宣言,预示着这场较量将超越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升级为全产业链生态的全面对抗。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这场两位中国巨人之间的巅峰对决,或许将重新定义新能源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