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收成”如何变为“好收益”(话说新农村)
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有利可图,不断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能力,才能为粮食保供稳价夯实更加稳固的基础
“以前卖粮要提前去排队。现在点开微信小程序,预约好时间,到点儿就卸粮。卖完粮24小时内,手机就能收到粮款到账信息。”这是今年夏粮收购期间不少主产区农民的卖粮新体验。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63.2亿斤,实现稳产丰收。在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做好粮食收购、实现颗粒归仓,对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障稳定安全供给等具有重要意义。
夏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首战”。被售粮农民点赞的高效服务背后,是各地纷纷“上新”的预约售粮线上平台,中储粮“惠三农”、安徽“智慧皖粮”、江苏“满意苏粮”、湖南“潇湘粮储”等,帮助农民实现手机预约、错峰售粮。除此之外,收购库点里的智能扦检设备让品质评定更加透明可视,电子地磅使计量更加精准无误,线上结算方式确保粮款及时到账……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变着传统售粮流程的同时,也帮助农民实现少跑腿、快售粮、早变现的心愿。
售粮更便捷,带动了农民卖粮积极性的提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预计新季夏粮收购量1亿吨左右,其中小麦8500多万吨。夏粮开秤以来,购销比较活跃,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截至7月31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8427万吨、油菜籽488万吨、早籼稻653万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密不可分。对于种粮农民而言,卖粮是他们整个生产链条上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种粮积极性高不高,既要看卖粮方不方便,更要看价格好不好。只有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有利可图,才能不断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能力,为粮食保供稳价夯实更加稳固的基础,才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构建起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稳定种粮农民收入。其中价格主要体现在收购环节,目前我国粮食收购以市场化收购为主、政策性收购为辅。当市场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当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为市场托底。而且,最低收购价托底不封顶,为优质优价留出足够市场空间。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河南、安徽、河北、江苏相继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从实践看,预案启动后小麦价格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与此同时,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备受青睐,优质优价特征明显。最低收购价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根据小麦品质定价,则为种粮农民提供了明确的价格信号,激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引导鼓励种植高品质粮食品种,提供更受市场认可的优质粮源,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
当前,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大头,秋粮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涉及品种多、覆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秋粮收购更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综合施策,让越来越顺畅的流通链条、越来越紧密的产销合作,助力农民拥有更多售粮新体验,把一季季金灿灿的丰收变成农民满满的获得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