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山倒木到西湖枯柳,听见有温度的生态回响
□刘大山
9月1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杭州西湖管理方太严谨了,“一棵树枯萎了还单独发个公告”,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这则公告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发布,其中写道,苏堤56号灯杆靠外湖1株柳树、苏堤52号灯杆靠外湖1株柳树枯死,均属自然死亡,存在安全隐患。为排除树木倒伏的安全隐患,拟在适合位置适时更新2株柳树,并配了2株枯死柳树的图片。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如果你还记得三年前的一次舆论风波,就知道西湖景区管理处的做法绝非小题大做,而是有前车之鉴。
2022年5月,西湖景观提升改造,湖边移栽7棵柳树并换种成月季花,引发公众强烈质疑。最终景区补植柳树,公开致歉,杭州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此风波才得以平息。那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提醒管理者:公共事务无小事,必须聆听公众的声音、接受公众的监督、将公众情感纳入决策考量。
有此前因,再看西湖景区管理处为枯柳发布公告,就很好理解了。这代表着城市管理者正在学会聆听、懂得沟通,将公众监督纳入治理过程。这种转变,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抛开景区管理处的“吃一堑长一智”,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看,为一棵枯柳发公告,本质上是在尊重一棵树的生命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动人样本。
2024年夏天,红山森林动物园里的一棵麻栎树被台风吹倒,园区并没有选择将这棵麻栎树挪走,而是保留下来,让树干成为许多其他植物、动物、真菌等生命共存的新空间。后来,这棵“世界上最好看的倒木”不仅上了热搜,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从红山最美倒木到西湖枯柳公告,两件事形式不同,却殊途同归。它们共同诠释出一个理念:城市中的树木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值得被认真对待、被庄严告别。
一棵树的故事,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当城市管理者愿意为一棵树的枯荣驻足,当市民关心身边一草一木的命运,这正是城市走向真正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倾听民意——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在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温暖、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