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人饿着走出去,杭州著名美食街全新亮相,老客:变化太大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花几十块钱就能从街头吃到街尾,没有一个人能饿着走出去,这是很多网友对杭州滨江啦喜街的评价。
啦喜街原名“垃圾街”,是钱塘江南岸一条网红美食街,20多年来一直人气不减。
不少新老杭州人都有关于这条街的青春回忆。
去年10月,啦喜街近30多家店铺关门,引发网友热议。当时潮新闻也有报道,管理方表示将促成啦喜街转型升级。
半年过去了,改造完成了吗?全新亮相的啦喜街有哪些变化?当年的网红店铺都还在吗?

记者 杨云寒 摄
业态、灯光、停车场,啦喜街的改造是全方位的
啦喜街周边有6所高校。
下午2点多,虽已过饭点,又刚下了雨,记者看见仍有不少人过来。
有人坐在街边餐桌上品尝小吃,也有人在这里休息。
陈女士刚好路过,也买了杯奶茶,找了空位坐下。“以前在边上读书,一下课就喜欢和室友来这里吃小吃解馋,这都毕业好多年了。”
这次回来,明显感觉变化大。“多了很多火锅店和大排档,以前都没有。”
据管理方的杨经理介绍,此次提升改造落点都在细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业态的调整。

记者 杨云寒 摄
“以前分成A区和B区,但400个档口基本都是地方特色小吃,几乎两步一家炸串店,三步一家烧烤店,到处都是瘦肉丸、臭豆腐、烤猪蹄,同质化很严重。”
去年年底,决定将原有A区和B区调整为“小吃一条街”和“大排档区域”,A区继续卖地方特色小吃,B区则引进多个餐饮品牌的大店。
同时被改造的,还有街区的灯光和周边配套。
“今年年初,我们启动了灯光优化提升,以市井烟火的暖光为基调,在街区醒目的视角上,用光影打造啦喜街独有的地标,街面综合楼还新增了楼体动态投影,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记者 杨云寒 摄
同时,周边停车场也在街道、社区和管理方的多方协调下,实现了扩容,停车位从原先的100多个增加到400多个。
甚至有人从绍兴赶来吃,商家说有信心
陈先生是温州人,在老家做了20年餐饮。
今年年初,他跟着老板来杭州发展,在啦喜街“大排档区域”承包了7个档口,开起了不同类型的夜宵店,有做快餐的,也有做火锅的,还有的卖烤串和小龙虾。

记者 杨云寒 摄
他是这七个档口的主理人。
“其实以前没听过啦喜街,来了之后才知道这条美食街在杭州很有名,而且人气很旺。”
陈先生说,一到周末晚上,大排档区域基本都是坐满的,好多人拖家带口过来吃宵夜,经常要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我们还是刚起步,以后人气应该会更旺。”对于未来的经营,陈先生信心满满。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温州龙港的吴先生。

记者 杨云寒 摄
因为一对儿女都在滨江工作,15年前他关掉了老家的印刷厂,在啦喜街开了一家温州小吃店。
这家店已是网红老店,招牌是瘦肉丸。
今年街区完成改造后,他明显感觉人流量比前两年多了不少,不光是周边高校学生和附近居民,甚至有客人从绍兴赶来。
“新开的那些火锅、大排档也给我们小吃摊引流了,增加了不少人气。”

记者 杨云寒 摄
吴师傅说,自己见证了啦喜街多年发展,对这块区域很有感情,看着人气越来越旺,心里很开心。
隔壁不远处,湖州人李女士也经营着一家在街上开了15年的烤串店。最近,她推出新品烤生蚝。
她说,提升改造后,人气又慢慢地旺起来,大家更有盼头了。“我们商家也要提升品质,做出自己的品牌。”
从“垃圾街”到啦喜街,20年里经历三次蝶变
杨经理告诉记者,啦喜街从无到有,经历了20多年变迁,大规模的转型升级之前经历过两次。
20多年前,啦喜街还是一条“野生”的美食街。因为边上有高校,学生不少,所以有一些在周边城郊结合部生活的“新居民”自发来这里摆摊。
最初街上摊贩不多,生意也比较杂。有的商贩早上做早点,中午做正餐,其他时间做小吃,赚的都是辛苦钱。大家吃完东西,把饭盒、竹签、塑料袋随手一扔,街上到处都是垃圾,所以很多学生喊它“垃圾街”。
2003年前后,“垃圾街”突然火了,有很多摊贩嗅到商机,来这里摆摊。最高峰时,共有大大小小各类档口700余个。
2004年,现在的街区管理方受浦沿街道杨家墩社区委托,接手管理“垃圾街”,启动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
“垃圾街”的秩序才逐渐规范起来。
第一次“大变化”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禁止商贩沿路摆摊设点,管理方就在明德路旁的一片空地搭起了大型顶棚,在中央设置了桌椅、垃圾收纳点,让原来的商家直接入驻大棚下的档口。
杨家墩社区也对卫生和消防加强了管理,给摊贩办理个人健康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紧接着是2016年前后,“垃圾街”更名为“啦喜街”,寓意为欢迎四方来客,变身为一条开放式的美食街,原本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铺设了花岗岩,每隔5米设置醒目垃圾桶,空中杂乱的电线全部埋入地底。
去年年底的转型升级是第三次大变化。
杨经理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提升,做大做强啦喜街品牌,争取在不久将来走出杭州和浙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