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账,稳赚!

矿山变“花果山”?
点石能成“金”?
打鸟换了新含义?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也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十年间
云岭山河见证改变
治荒山,披绿装
净浊水,还清流
生态奇迹,处处绽放
左滑解锁
一起翻开云南“生态账本”
见证绿色财富的密码!
↓↓↓
·
一颗石头的“翻身账”
治理岩溶面积431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少2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5%跃升至60%,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石漠化治理答卷。曾经,这里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决定“苦熬不如苦干”,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
历经30年岁月,西畴开创了“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山顶育林,山腰发展经济林果,山脚种植水果,昔日荒山遍布绿色。在此基础上,建起三光国家石漠公园等A级景区,打造出独特的生态文旅名片。稳稳端住“生态饭碗”的西畴,成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5年,全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突破50亿元,碳汇交易试点启动,绿色发展之路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延伸。
·
一只鸟的“增值账”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是全国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森林覆盖率超90%,记录的鸟类超450种,还有3种犀鸟在此稳定繁殖。然而,过去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为了生存,村民们不得不靠山吃山,开荒打猎,陷入“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2015年,盈江县依托石梯村丰富的鸟类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观鸟经济。“中国犀鸟谷”的名声打响后,慕名来观鸟、“打鸟”(鸟类摄影)的爱好者络绎不绝。现在,石梯村有观鸟点30多个,村民们当起了“鸟导”,开起了农家乐、客栈,全家齐上阵吃上了“观鸟饭”。过去的“打鸟、捕鸟人”蜕变为现在的“爱鸟、护鸟人”,石梯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被列为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
一朵花的“净水账”
远眺湛蓝的湖面,盛开的海菜花犹如点点繁星;点上一盘当地招牌海菜花,品味脆嫩。在洱海畔,这种惬意可来之不易。海菜花被誉为“水质试金石”,曾经,洱海水质恶化、蓝藻暴发,对水质敏感的海菜花消失了,直到洱海复清,这抹白才重归湖面。
海菜花不仅是检验者,也是洱海的守护者。在洱海源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过去这里遍布着大蒜田,尾水流入水体,成为流域农业污染治理的难题。为此,洱源放弃了种植大蒜。生态护住了,“钱袋子”怎么办?海菜花给了答案。它无需施用氮磷肥,能净水;还能实现“以湿养湿”,筑牢湿地的生态屏障。如今,全县海菜花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量5400吨,“生态花”早已成为“致富菜”。
·
·
·
一颗果子的“转型账”
丽江市华坪县曾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产业一度贡献全县70%以上的工业产值,然而粗放式开采导致生态恶化。2013年后,随着煤炭市场下行,华坪经济与生态双双亮起“红灯”。面对困局,转型势在必行。关停一些煤矿后,华坪人开始在煤矸石山上种芒果。
80年代华坪就有人试种芒果,因缺乏技术,存活率不到一半,20多年后才有收成。为助力芒果产业成长,华坪接连发力,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依托电商平台打开市场。2024年,全县采煤矿井数量从2013年的82对减至13对,芒果种植面积则扩大到了45.9万亩。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芒果树,给矿山披上的绿衣,昔日的“煤老板”成了“果老板”“采煤工”变身“新果农”。现在,华坪芒果产量46.6万吨,产值30.5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宝座。就这样,华坪实现了“煤城”到“芒城”的转型。
·
一片叶子的“传承账”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有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林。这些树龄超百年、甚至千年的古茶树,是勐海茶产业发展的“金名片”。
如何守护千年古茶树,让其历久弥芳?勐海县用绿色可持续发展作答。当地将古茶树保护纳入林长制,挂牌保护古茶树近800株,设立标识并建成生态修复示范点。同时,创新“村集体+企业+村民”模式,探索形成“235”“344”等收益分配模式,带动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如贺开村与勐海百润茶业合作,年获固定分红22万元;携手七彩文旅成立公司,年创收高达2000万元。
同时,勐海县以茶为媒,揉进民族风情,办起茶王节、雨林茶山行等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活动,走起了茶文旅发展道路。小小绿叶,续写起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精彩故事。
统筹:浦美玲
策划:曹璐 吴珺
编辑:沐贞
设计:潘思颖
部分海报由AI辅助设计
部分资料来源: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